当前位置:

帝师_第227章

来自远方Ctrl+D 收藏本站

  “可……”

  吴芳皱眉,心中满是不甘。

  沈寒梅看在眼里,没有再劝。

  只差最后半步,她又如何甘心?!

  一封弹劾奏疏,竟掀起这么大的风波,怕是上疏的刘御史也没能料到。

  正如杨瓒之前所想,耿直过头,不计较后果,好心也会办坏事。

  风波中,数名锦衣卫护卫两辆马车,停在玄武门前。

  接到锦衣卫递出的腰牌,城门卫当即让开道路。

  连日赶路,杨瓒疲累至极。见到皇城大门,终于长出一口气。殊不知,皇城内正有一堆麻烦事等着,这口气,委实松得太早。

  

  第七十四章 惊讶

  

  归乡省亲之前,杨瓒未曾置办宅院。此番匆忙回京,又没有杨氏族人相伴,只得继续借助长安伯府。

  马车穿过城门,哒哒的马蹄声渐被人声掩盖。

  越向前行,熙攘声越大,愈发显得嘈杂。

  杨瓒推开车窗,发现街两旁摆开众多摊位,各色人等忙碌其间。有粗布短袄的小贩,也有穿绢布袍、戴无顶帽的商人,还有老少匠人,都忙着撑起木杆,拉开长绳,铺开木板。

  摊位前摆着大小不等的木箱,少数摊开,多数紧闭。木箱旁边,各有细木锦缎,粗细不一的蜡烛。

  “这是什么缘故?”

  杨瓒看得好奇,不免开口询问。

  按照农历,现下是正月初七,不该安居家中,同亲人团聚?这番忙碌景象,实在令人费解。

  “再过几日便是上元节。”

  听到杨瓒疑问,顾卿拉住缰绳,减缓行速,靠近车窗,道:“每逢上元佳节,京城都要开灯市。这里靠近外城门,再向里走,更加热闹。”

  “这些商人和匠人都是京城人?”

  “多数从外地来。”顾卿举起马鞭,指向几名满脸络腮胡,装束有些奇怪的商人道,“那几名夷人,去年也曾来此。”

  “去年?”杨瓒咋舌,“顾千户都还记得?”

  “自然。”

  顾卿点头,微掀唇角,笑道:“比起我朝匠人,夷人工匠手艺粗陋,做出的花样还算新奇。杨侍读有意,待赏灯之日,可前来一观。”

  上元节,杨瓒听着耳生。换成元宵节,便恍然大悟。

  元宵佳节,是华夏的传统节日。自秦开始,历经两汉,发展到唐宋,已十分兴盛。节日期间必要赏灯,女子也会结伴出行。兴致所至,文人骚客亦要吟诗填词。灯市之中,虽无爆竹声声,热闹却不下除夕。

  至元时,庆贺被短暂取消,明太祖朱元璋立国,参仿宋制,恢复旧日传统。诏令全国,每逢佳节,各府州县不可拘束百姓,官员当与民同乐。

  “自太宗皇帝迁都,东安门处即有灯市,至今已近百年。”

  见杨瓒感兴趣,顾卿干脆令校尉驱车,取道东安门。

  此时,东安门迤北大街已汇聚来自各地的商贩和匠人,支起棚架,高挂彩灯,更有匠人当场制作彩灯,吸引过路百姓购买。加上穿梭在摊位间的货郎,在街边支起的吃食摊子,可以想见,入夜之后,整条长街将是何等热闹。

  “上元节当日,东安门不宵禁,正阳门,崇文门等俱不关闭。”

  “不宵禁?”

  “自古有言,提彩灯绕街长行,可走百病。”

  听“古人”讲“古”,委实有些奇怪。杨瓒控制住嘴角,尽量不要上翘。

  “杨侍读为何发笑?”

  “啊?”杨瓒摸摸嘴角,无语的看向顾卿,感觉需要这般敏锐?

  顾千户点头,需要。

  杨侍读无语。

  和锦衣卫相处,当真压力不小。将来搭伙过日子,想藏个私房钱都不可能。

  搭伙过日子?

  怎么会想到这个?

  杨瓒猛的一愣,用力咬住腮帮,不敢看顾卿,只能瞪着车窗,似有深仇大恨。

  顾卿看着杨瓒,眼中难得闪过疑惑。杨侍读的心思,有时摆在脸上,有时的确难猜。

  正月十五过后,京城恢复宵禁,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衙役恢复巡逻。到正月十七,制灯匠人和商贩才会到顺天府开具路引,交出部分税银,启程返乡。

  “自正月初十至十七,灯市不歇。”

  “这么长时间?”

  “自然。”

  顾卿奇怪的看着杨瓒,这不是理所当然?

  杨瓒挠挠鼻子,杨小举人一心读圣贤书,逢年过节也是朝经暮史,手不释卷。上元节观灯必将耽搁读书,自然不行。

  • 背景: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
  • 字号:   默认